工伤保险条例名词解释?
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的认定:劳动者因工负伤或职业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工伤不管什么原因,责任在个人或在企业,都享有社会保险待遇,即补偿不究过失原则。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工伤保险是通过社会统筹的办法,集中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实用性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种补偿既包括医疗、康复所需费用,也包括保障基本生活的费用。
工伤保险条例是指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工伤保险的法规之一,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工伤或职业病时的权益。
在《条例》中,有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
1. 工伤保险:指由用人单位按照法定比例缴纳的保险费,用于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和管理费用。
2. 工伤: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导致的外伤、中毒、职业病等身体损害。
3. 工伤保险待遇:指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给工伤职工或其家属的医疗费、工资补助、护理费、残疾津贴、死亡补助金等各项费用。
工伤保险条例释义是: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工伤保险条例》第39条,工伤保险属于一种只有用人单位承担费用的社会保险制度,因此单位就不能要求职工也承担部分工伤保险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