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算投资还是消费?
当然是投资。
住宅房争论多些。
如果是投机性炒房,既买入房产,短期内再卖出,那毫无异议是投资,是钱生钱的游戏,这个大家基本认同,也不会有太多争论。
如果是买房自住,是刚需呢?我觉得也是投资。不论是全款购房还是按揭贷款购房,都是将货币变成住房资产的过程,最终形成的资产仍然具备变现的能力。
什么是消费?我认为租房才是消费。
能买房就别租房,有一句话说的好:
房租再低也是消费,月供再高那也是资产。
网上看到这样一种说法:***买房是年轻人存钱理财的好方式,类似零存整取。
对于这种说法,我来谈谈个人观点:
根据西方经济学观点:商品具有两种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虽然房产属于固定资产类,但也逃脱不了其商品属性,这也是“商品房”的由来。
不同家庭财力不同,买房用途也有所差异。***买房是否属于存钱理财,是由买房的用途性质决定的,即买房更侧重商品哪个属性。
有些人家庭比较富裕,买入好几套房子,或者买房子就是用于出租,显然不是用于自己居住,买房的目的是为赚取收益。并不会太在意房屋的使用价值,而是更注重房屋的升值潜力和租金收入,即商品价值。由于后期很可能把房屋变现来取得溢价收益,租房则有租金收入,所以无论***还是全款,都属于投资行为。
至于年轻人***买房则有所不同,毕竟年轻人相对拥有财富有限,***买房更多是为了居住,作为生活住房使用,这个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房子的使用价值。除了特殊情况,年轻人基本不会轻易卖房,房子无论贬值还是增值,值一百万还是值两百万,都不改变其使用价值,仅是代表的财富资产数值大小不同,对年轻人影响不大。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每月把相当一部分收入用于还房贷,很像“零存”,但实质是转化为房子所有权,是一种超前消费行为,即先使借钱消费,之后支付一定的利息,按协定方式每月还款。和其他消费行为相比,区别仅是买房消费的商品价值有点大、使用期限比较长。
因此,年轻人***买房不是存钱理财,缺少“整取”环节,不能改变其消费行为的本质。
首先要区分什么是消费什么是投资
1、消费
这件东西让你口袋里流出的钱大于这件东西让你收入的钱,即支出大于收入。
例如:车子,养护费,油费,保险,贬值等等,都是支出,没有带来任何收益,这就是消费。
还比如买房子,如果你买的房子有***并且自住,或者租出去但是租金不能够支付每个月的***,那么支出大于收入,还是消费。
2、投资
这件东西收入大于支出
例如:还是车子,虽然车子本身有各种消费支出,但是如果你是开车运营做生意,拉客人等等,它带来的收入远远大于你的支出,那么它就是你的资产。
同样还是房子,这个房子没有***或者有少量***,出租的租金大于这所房子的支出,每个月都能给你带来不少的收入。那么它就是资产,就是投资!
那么你的房子是哪种?
在新兴市场和洼地地区买房算投资,例如前几年在中国买房、现在和未来在东南亚、非洲买房;在发达地区和经济增长缓慢地区买房,基本算消费,因为持有成本高,价格上涨潜力小,但文明程度高风景好,所以大家还是会去买,不过目的不是为赚钱去的,而是为享受。
在现代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我觉的购房是消费和投资的统一体,两者同时考虑,相互共生。
经过房价暴涨,现在买房谁都会考虑消费买完房,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这么考虑的时候,其实就是投资的想法了。
现在房价到顶了吗?就真不会增长有投资价值了?就算是第一套买了住,将来生活好了,我会不会置换大房子,那买卖房子时候是亏了还是赚了?买房子肯定会考虑很多很多问题,这几个简单的想法,肯定就算朴素简单的投资观了。
房子什么时间段买,有人为结婚有家,我是住的。不是为了第二套第三套投资的?很简单的认为结婚房,以后就不换房子不买二套了,有这种想法我觉得对家庭,对爱人,对自己事业,对自己美好生活追求都不算是合格。
就算你全部考虑投资,也要考虑房子质量,置换房子,中国房子质量堪忧,将来换房子肯定也会考虑置换房子投资款多少问题,等那时候在考虑时间就有点晚了……
怎么区分买房是投资还是消费这件事情呢?
《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投银行存款更安全,灵活存取,还可拿额外6.6%奖励金,点击了解!
在著名的美国第一学府——哈佛大学,第一堂的经济系课,只教给台下的精英们两个概念。今天,我先给大家细说第一个概念,即区分“投资”行为与“消费”行为。对于现代人来讲,消费的确是一件既普通又重要的事情。我们在购物的同时可以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另外,我们的某些欲望也会因购买这一行为而得到满足,如攀比、炫富心理。但消费欲望具有“无限性”的特征,我们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欲望。
因而,现代的很多人消费前,是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的,购买东西全凭一时兴起。很多东西我们买来后,没用几次就放那了,或者没用多久就换新款了,比如:刚买的苹果7没用多久,就又换苹果8了。借呗、花呗、信用卡,各种借款途径都试了一通,如此恶性循环,不经意间早已超出自己的消费能力。富有的人是“小钱糊涂,大钱聪明”,一般的人是“小钱精明,大钱糊涂”。前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现在的盖茨基金会的中国区负责人——李一诺,从小时候和妈妈一起买菜的经历中,得出“你只有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你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把钱花在哪些地方,能发挥最大用处。”的结论。富人尚且注重资金·的用途,身为平常人的我们,更应关注资金去向,合理消费。
哈佛教导出来的人,以后都很富有,并非主要因为他们是名校出身、收入丰厚,而是他们每月的行为,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