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暴风并购MPS仅用时3个月,耗资52亿元的并购最终演变成一场大败局,资本投资风险到底有多大?
第一感觉是,这是完全不把钱当钱花。
国外的很多并购案例最后都以失败结束,包括最早的中远洋,到后来的中信。还有TCL也是经历了阵痛。
***的吃瓜群众看不到真相,难免就忍不住揣测,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转移资产。暴风风暴中的冯先生,和曾经的贾先生相比,似乎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只是这一回冯先生还留在国内,而贾先生已经在国外自在逍遥了。
当然,并购基金和上市公司的类似操作,也很常见。借并购的消息***,拉高上市公司估值,最后皆大欢喜。之所以选择国外标的,自然是因为更有噱头,更不容易被散户看懂,能炒作出更高的预期。至于背后真实的并购价格,有没有其它交易,就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啊。
只可惜MPS的坏消息,来得太早了一点,就像是人家在等着有人入坑割韭菜。
越发感觉到资本的世界如此魔幻,还有小散们玩的地吗?
历时三个月,52亿元的“大并购”,最终成为了一场“大败局”,资本市场竟是如此充满了魔幻,让广大投资者捉摸不透、看不明白。
在浮云君看来这件并购案远远没有大家想象中这么简单。52亿人民币,说掏就掏,短短三个月时间就能敲定,真的是钱多得没有地方花了吗?
当然谁都不会嫌弃钱多,这么大手笔、又“猴急”的并购,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知道,背后肯定是藏有猫腻的。
(暴风集团CEO:冯鑫)
况且,暴风集团此次收购的还是外国公司MPS,玄而又玄,意图其实已经非常明显了。想利用并购外国公司的噱头制造股价大幅度上涨的预期,然后实现公司高管个人财富的大幅度增值。
囤积版权依然要看资产性价比,抛开估值看投资都是耍流氓,前几年我国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全球IP特别是直播转播权的IP,投入了巨资,扎堆资本竞争的结局,就是都没有买到便宜的版权,而推高版权价格之后,最终一地鸡毛。
为什么大家都去囤积版权?我们看到,最近几年有些***网站开始战略调整,知道了买IP,不如自己创造IP,网络剧还是要自己操刀动手。但是在2015年-2016年大家没有那么冷静,至少在版权上面几个企业犯了不同程度的路线错误:
其一、就是本题目中的暴风集团,冯鑫联合光大资本,又牵手了招商银行,撬动了52亿的资本,收购了MPS(MP&Silva),当时的MPS估值14亿美元,当时的MPS有意甲部分球队的全球媒体版权、全球51个地区的英超转播权、特定地区的F1版权、NFL的欧洲转播权等重磅转播权。和法网、阿森纳亦有深度的合作。然而,上海浸鑫基金在2016年5月拿下了65%股权控股后,仅仅两年半,2018年10月法网的一次追债行为就让MPS倒闭。MPS一路丢失了意甲、英超、苏超、美洲杯、解放者杯、南美杯版权,而阿森纳俱乐部和欧洲手球联合会也与该公司终止了合同。可以说,并购便是MPS衰败的开始。
其二、乐视。当乐视开始丢弃资产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其曾有2018年世界杯转播权,有环法和F1的转播权。然而这些转播权到最终都没有产生价值,由于乐视多路出击,业绩每况愈下,这些转播权纷纷因为违约或者转售被他人获得。
其三、天盛体育。这是一个早期玩版权的玩家,主要的投资对象大约是英超的版权,如今已然消声灭迹。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这家在2010年就已经结束的公司。
其四、万达体育。已然在路上,但是前路在变窄。
这是万达体育在美股第一天的成色,不能说万达体育做的不好,但是84%的负债率和微薄的利润率,的确让投资人提不起精神。
看上面,我们来总结一下版权体育版权投资难在何处?
其一、体育版权毛利低。对于版权所有者,挖掘版权利润的能力要求却很高。资本为王的直播版权市场,最终依然比拼的是烧钱能力。
有钱任性,但禁不住一地鸡毛。
话说,2016年暴风影音对体育传媒公司MP&Silva(以下称“MPS”)收购,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耗资52亿人民币。结果,禁不住MPS的三位意大利人股东高位***,随后成立竞争公司。2018年10月,MPS被***判决破产,只留一地鸡毛。
光大证券、招商银行、暴风集团纷纷中招。当时各方为了完成收购专门成立了上海浸鑫基金,收购MPS65%的股权。根据工商信息显示上海浸鑫基金共有14位出资方,共出资52.03亿元。
由于出资手续不规范,导致各方互相推卸责任,最终才有暴风影音冯鑫被***取强制措施的结果。
2016年是体育版权大受追捧的时间,当时除了暴风体育以外,还有乐视体育。2016年,MPS拥有欧洲足球锦标赛、意甲联赛等顶级赛事***,当年其估值达到了14亿美元。当时的情况52亿收购确实也不亏。可惜,但是人并没有多少海外并购的经验,最终导致了这样不合理的结果。
暴风影音是一只妖股。2015年上市时,暴风受到资本热捧,连续收获28个一字涨停,总共创造了39个涨停板,市值一度超过400亿元,目前市值只有19亿元。这真的是,当海浪退去,我们就知道谁在裸泳了。
暴风老总冯鑫被抓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都在问,他到底犯了什么事?
事实上,从暴风上市后的种种举措,当时我就有种种疑问,暴风赚钱吗?这么跨界的玩,结局真的会很好吗?
上市至今,不过4年时间,暴风就由资本的宠儿,变为资本的弃儿。
冯鑫最近在反思。
他反思自己,没有好好运用资本,甚至不理解各类钱的性质,比如借的钱,比如股权的钱,比如有退出要求的钱,他当时没有认清楚,所以导致了在用钱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过结果。于是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冯鑫也承认,自己学习了乐视,摊子铺的过大了,如果当时聚焦一两个领域,比如电视,魔镜,可能又是不一样的结局。
回头一看,贾跃亭和冯鑫,两个山西人,行事的确有太多相似之处。
都喜欢搞各种跨界,都被资本追捧过,也都让资本栽过大跟头。
其实,资本之所以找到暴风,其实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那就是和暴风做项目,然后注入上市公司,***出局。光大这么想的,投资暴风魔镜的中信资本也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