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使人想到什么?
楼主是***或电影看多了,建议多做户外活动,分散注意力,给自己定点小目标,去完成它,同时每天喝两杯白开水,一段时间后,白开水也能让你忘记很多记忆,当然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忘不掉的,这就是一个人的阅历。
水能让我们想到生命之源,在沙漠上的人们,当他们面对饥渴饥饿,难忍的时候水可以,缓解饥饿渴,一旦没有了生命之源,变成沙漠人也会饥渴难忍的死去,水滴石穿,一个水不透石,但是许多个水滴汇集起来,就能低头尖锐的岩石,大地上有很多生物都需要水,没有了水,他们就没有了生命,所以说水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母
王充说:“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说一说看法?
王充说:“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说一说看法?
“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出自《论衡》
- 关于王充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的主要思想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思想的立论依据,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的“天人感应”一说形成对立的局势,他的思想主要表现为:生死自然,倡导薄葬,反对神化儒家思想,且王充注重实践出真知,用事实验证言论,让道家思想有了事实依据而非空说无着。
《论衡》一书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作品,《论衡》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 《论衡》节选:卷一·逢遇篇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於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於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 《论衡》逢遇篇的译文
操行有一贯优良的,对于做官,并非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品的好坏,是关于才能和操行方面的问题;能否被重用,是时运问题。即使才能高超品行高尚,也不能保证一定就会尊贵;而才能低下品行恶劣的,也并非注定是卑贱的。即使有人才能超群,品行高尚,不被赏识也只能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品行恶劣,却被重用地位在众人之上。历朝历代皆有各自有选拔“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猎取功名的途径。升迁在于受到赏识,落第在于不受赏识。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就是贤能之辈,只不过是有良好的机遇受到重用罢了;地位卑贱低下,也并非是愚笨之人,只不过是不被赏识。所以只要获得机遇被赏识,即使品行恶劣的,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赏识,虽有高尚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位处卑贱。因此,被赏识重用还是遭厌恶斥退,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高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宠爱。
逢遇篇想要表达的内容:人的品行和才能并非是保证仕途顺利的万金油。古人都懂得良禽择木而栖,未必可得中意之良木的道理,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朝纲遇庸则废,庸者却有尊贵之时。读懂现实的人,是有大智慧之人,尽管其未必有好品行和高才能,这是现实,历朝历代的现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常有失意之人慨叹时运不济,但事实上也足以说明并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对于大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适应以谋求长远发展,而非自艾自叹,以平常心态对待世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下在上面前,必须以比上级愚蠢的面目姿态出现,以衬托上的聪明,这是下对上尊重的起码表现。上在下面前,则相反,表现得像父母一般。***如上下会面的情形被旁观者看到,以为上真的聪明,下真的愚蠢,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把两人地位调整成相反的,那么,愚蠢的外观也会立即调换位置。遇,指遇到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大官。遇到了,自己地位迅速提升,外观一下子就亮堂、聪明起来了,一改往日灰暗、木纳的形象。
完整的句子如下
(《论衡·逢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
这就是说,居于统治阶级高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具有道德的好人,那些“能薄操浊”,即既缺德又无才的人,却往往爬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这都是“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的原因。这一理论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应当说是大胆而深刻的。
王充不相信“天人感应”,更不相信“善恶报应”,所以,提出了人的善恶祸福都是由“命”决定的理论,在***思想史上被称为“命定论”,即认为人的祸福得失、生死寿夭都是由命运决定的理论。
这里的命与“唯心说”的命是不相同的,指的自然界的命,有点像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命。但是在当时的理论基础下,王充还达不到完全唯物主义解释。
借命运赋里的几句话回答一下: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朋友们大家对《老子》的“谷神”是怎么看的?
许慎说:“泉出通川爲谷。”这个解释没错,但这个“谷”为“山谷”、“河谷”,“谷”中还另有重要文化信息没有得到说明。
“谷”上面的两个“八”指不断分化繁衍,下面一个“口”指生命从出口流出。在“五谷”、“不谷”这样的词汇中,“谷”都是繁育的意思。“谷”为什么会有繁育的意思呢?远古先民***山林,傍水而居,发现滋养水陆生物的山间河流是泉眼涌而出后逐渐形成的,或也因与动物排尿处可诞出幼崽意象重叠,便赋予谷“生养”之义,为大自然生养万物之象征。老子“渊兮,似万物之宗”句中以“渊”为万物祖先的思想亦以此为源。
因此,“谷神”在本文中即“生育之神”,不能解释成“道”、“山谷之神”、“五谷之神”什么的。
《道德经》通行本中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而在马王堆出图的《老子》帛书甲本中是“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通信本中的“谷神”,是道的代称与别名。所谓谷,早期意思是泉水冲刷的道路。上为水形,下是水出之口。以后更是粮食“五谷”的代称。
谷,第一是卑下,第二有“无、空”的功能。“江海所以能为百谷(浴)王者,以其善下之。”谷的卑下,才使得水气释然,万物生机磅礴。
“无名天地之始(也)”,无,并不仅仅是没有,与繁体字的无(無)有着一定的区别(只是现在的无与無都简化为了无,道德经帛书甲本中的无(無)都写作“无”)。比如元,是一到兀(无穷的意思),而无,是联通一到兀,是元气与后续无数发展的根源,也是道的本质。无和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道德经帛书甲本用的是“浴神”。所谓浴,比谷多了三点水。这个水也是生机元气之本。毕竟,天一生水,“混沌”也是水之属性。
浴,如人洗澡,身体没入水中。也象征人在道中。只是“人在道中而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而不知水,百姓日用而不知”。谷神,我们可以解释为虚空(甚至为虚无)之神,而浴,更是象征道(德)充斥天地宇宙之间甚至之外,不仅生育天地万物,而天地万物又时时刻刻沐浴其中,从中吸收养分进一步生长。正所谓“道”生化而“德”养育。
正因为有生化长养,后来把人体赖以生存的获得能量的植物叫做“五谷”或“谷物”。
谷神,实际老子讲的就是仁。就是讲的生,水润下称仁。水几于道,是道里面生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仁可见果仁之仁。谷神不死,生也。为什么不死呢因为有仁,***也。也不是讲的天地阴阳,天地阴阳只是环境条件,所以老子有天地圣人不仁之说,天地不自生。它只是给提供环境条件。这里单讲万物生于有的理论。天地人,重点讲人,或万物。谷神不死,生生不息也。所谓天地根,根是留下的后代根,仁,***。仁的两瓣主要提供营养,生在胚芽也,
综合定论,就是万物生于有,谷种不死,就是生。就是万物传留下来的后代根。称天地之根开花结果。生生不息有道,道道无穷。以谷神喻之。
出家人另有所论,颠倒颠。面对大众不言修行。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意思说谷神是不会死的,也是永远存在的,老子所说的道,后世人们一直都在研究,但很少有人能明白老子的道究竟是何物,孔子虽然曾经多次向老子求道,但最终没明老子所意。
——老子的思想属于消极的,讲究无为而无不为。
——孔子的思想却是积极的,孔子虽说是老子的学生,但与老子思想截然相反。
——还是说老子讲的谷神吧,比如说在两座山中间的峡谷里,你叫唤就会有回应,这就是谷神的回应,虽然见不到,但却能听得见。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谷神。